专业名称:俄语

专业导游: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王永教授

 

选择浙江大学俄语专业的N个理由

前景广阔。作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俄语的地位不容小觑。中俄关系在我国外交领域占重要地位,中俄政治关系处于历史性高峰,“一带一路”倡议为俄语专业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平台宽厚。依托学校开放的办学理念及学科齐全的优势,浙大俄语专业拥有比专业外语院校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元的选择;多专业的辅修机会、多渠道的出国交流、高端的学术会议、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其他专业”复合型人才。

教育贴心。实施贴心的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设计。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这里师生、校友关系密切,情谊深厚,浙大“俄语家”的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Q1:俄语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俄语专业的学习对象除了俄语语言,还要学习同俄语相关的国情、文学、经贸、传媒等知识。有学生编过一段顺口溜:“俄罗斯的司机不是文学家就是艺术家,不是艺术家就是教育家:别林斯基、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好像还有……卡巴斯基。”这当然是对俄罗斯众多帅哥“斯基”和美女娇“娃”们的调侃,但同时也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俄语学习过程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学和艺术。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好比一把钥匙。因此,当我们掌握了俄语,就拿到了开启俄罗斯这扇厚重大门的钥匙,让我们得以享受种种珍奇异宝的魅力,并从中获得立命之本。

苏俄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大。老一辈的鲁迅、瞿秋白、巴金,当代作家王蒙、铁凝、张抗抗等,均深受苏俄文学的影响。鲁迅的译著达300多万字,其中俄苏作品占一半以上,他把俄罗斯文学称为“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张抗抗在读过《日瓦戈医生》后写道:“在我临近40岁的时候,我重新意识到俄苏文学依然并永远是我精神的摇篮。”

很多同学在中学语文学习中了解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许也听说过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但俄罗斯文学艺术宝库远比这些丰富灿烂得多。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梅耶荷德、塔可夫斯基……这些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让多少读者和观众为之陶醉。在这些作品里,凝聚着对社会、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深切的关注和深邃的思考,不仅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同我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对话,还能开启心智,解答人生问题,让我们的内心豁然开朗。

Q2:俄语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俄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为“宽、专、交”的复合型人才量身定制的。

“宽”,俄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必修全校性的通识课程外,还有外语大类必修课程:世界文学史、中外文化精粹、外译中国经典原著精读等。在外语类课程方面,俄语专业的学生还要继续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如果英语非常好,也可以选修日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其他语种或英语专业开设的通识课。

“专”,开设了旨在培养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如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俄语阅读与写作、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化、俄语口译等。

“交”,指俄语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如俄罗斯大众传媒、旅游俄语、当代俄罗斯社会、经贸俄语实务等。

Q3:俄语专业注重学生哪些素质的培养?

俄语专业以“宽出口”“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意识强、国际视野开阔、兼具人文与科学素养及团队合作精神的俄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俄语人才。

“宽出口”,是指俄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可以从事多个领域的工作或继续深造。俄语专业采用小班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走不同的道路。对于有研究潜质的学生,通过指导完成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省创”、“国创”等科研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对有志于毕业后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学生,帮助他们合理设计辅修或双学位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浙大多学科的宽阔平台,走复合型人才之路。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学习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的观念越来越受到浙大学生的认可。

“高素质”,是指俄语专业的毕业生应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俄语专业历来具有优良的学科传统:踏实、勤奋、勇于创新,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一代又一代浙大俄语人将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从教学理念、课外活动、国际交流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开拓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俄语专业的教师自身都从事俄罗斯文学文化的研究,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俄罗斯文学可以让人们从中领悟人生哲理,从中找到精神力量,找到心灵的滋养;俄罗斯文化可以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俄罗斯艺术可以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关怀。这种积淀可以成为毕业生立足于社会的深厚基础,无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否同俄语有关,都能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抱有一份执着与热爱,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迈进。因此,俄语专业秉承素质教育无处不在的理念,将俄罗斯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知识融于语言实践课的教学中,并在课外通过举办读书会、专业技能竞赛、与学长座谈、新年晚会、“走进俄罗斯”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工作能力,发挥各自特长,又可以让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深入了解俄罗斯文化的深厚内涵,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此外,俄语专业还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带动学生热爱公益事业。

正因如此,浙大俄语专业的毕业生得到兄弟院校的普遍好评,认为他们“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体现出“高素质,高能力”的特点。

Q4:俄语专业有哪些国际化交流项目?

2004年及2007年,浙江大学分别与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及莫斯科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2016年,又升格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2007年起,俄语专业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就都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成为外语学院首个实现本科生和硕士生100%留学机会的专业。近年来,俄语专业还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每年有两个公派留学的名额。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被派往上述两个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的学校,还先后被公派到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坦波夫国立大学、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喀山联邦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俄罗斯高校留学。公派项目由国家资助国际旅费,免学费,还提供每个月几百美元的生活费。校际交流项目互免学费。此外,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俄语专业独有的“白桦林思源基金”资助出国留学。

Q5:俄语专业的深造与就业前景怎样?

俄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比例为30%50%。深造学校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深造学科既有俄语语言文学,也有传媒、法律、哲学、艺术等。近年来我校俄语专业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校和学科主要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校的俄语语言文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复旦大学的国际贸易学;伦敦国王学院的数字文化与社会,哈佛大学的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等。

俄语专业历年来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达到100%,近年来更是供不应求。俄语能够敲开各个行业的大门,因为国家各个行业的俄语人才紧缺,军事、外交、金融、贸易、传媒、教育等都需要俄语人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加大了俄语人才的需求。外交部、商务部、新华社等各大部委每年都会招收俄语毕业生从事和俄罗斯有关的工作;各大国企和各大民营企业均需不断拓展俄罗斯市场,如阿里巴巴、联想、中兴、华为、吉利集团等都在俄罗斯有市场,非常需要俄语专业人才。由于浙大的俄语专业毕业生业务水平高、素质好、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成为各单位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此外,毕业生也可以到私企从事中俄外贸的工作。我们从事对俄贸易的毕业生基本上都直接当老板,成为成功的驻外企业家。另外,俄语专业毕业生若从事对口工作,其收入一般都高出平均水平。

在我们的校友中,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兼诗人汪剑钊(1985届)、新华社塔什干分社首席记者董龙江(1993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陈亮(2000届)、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新闻组制片人杨懿俊(2006届)、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随员李东宁(2012届)等;成功创业的校友更是不计其数,如上海中亿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旭明(1989届)、俄罗斯Kidsland公司董事长沈维军(1989届)、杭州皮塔斯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义(1993届)、杭州新虎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胜虎(1995届)等。

Q6:俄语似乎很冷门,使用范围很小,学俄语有前途吗?

一提到俄语,00后的同学们或许会有这是一种“爷爷奶奶”辈语言的感觉,尤其在南方,俄语似乎毫无用武之地。其实,俄语的“隔代感”是由于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80年代以后又曾盛行全盘西化的发展倾向造成的。在东北以及新疆地区,俄语一直比较热,而在经济发达、外贸业务活跃的江浙及广东一带,现在对俄语的需求同样非常大。

中国历来非常重视同俄罗斯的关系。20133月,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首个国家。2003年,胡锦涛当选国家主席,就任后首次出访的国家也是俄罗斯。中国对俄罗斯的重视是同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俄关系的特殊性分不开的。一方面,中俄边境线之长,两国间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关系之重要,使两国联系无法不格外的密切。中俄高层领导人的互访和会晤,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俄罗斯的科技实力不容小觑。他们在核物理、航空航天技术、军工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方面都保持着相当的科技潜力,先后有19人获诺贝尔奖。包括“第一太空人”杨利伟在内的中国航天员均在俄罗斯接受过培训。

此外,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也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两国互办“国家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体交流年”,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媒体、电影等领域的各项合作。而20196月习主席访俄期间两国确立的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俄语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可以说,俄语专业的前途是由中俄两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经贸的互补性以及两国的文化交流传统引导的。

Q7:浙江大学俄语专业是新设专业吗?

当然不是!浙大的俄语专业可谓历史悠久,始于19499月成立的浙江大学外文系俄文组。浙大是全国“985”高校中较早设立俄语专业的大学之一。多年来,浙大俄语专业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俄语人才。浙大俄语学科的奠基人是20世纪30年代来自拉脱维亚的德梦铁先生(19031969),在浙大西迁湄潭期间,她同化学系的王琎教授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美好的跨国姻缘。至20世纪60年代末,浙大俄语专业师资队伍中一大批中坚力量都出自她的门下。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浙大(当时的杭州大学)俄语专业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首批(共26个)俄语专业招生的定点单位之一。目前,浙大俄语专业是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校单位,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在外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在全国俄语界有很大的影响。

Q8:浙江大学的俄语专业有什么特色?

前面讲到,俄语专业以“宽出口”“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为此而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贴心的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设计、高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特色。此外,俄语专业还在师资队伍、专业文化、基金资助等方面构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保障体系。

俄语专业拥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创新意识强的特点。教师清一色都是高水平大学毕业的博士,德才兼备,敬岗爱业,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语言能力强,知识面宽,具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人均科研产出在全国俄语界名列前茅。

俄语专业致力于打造“俄语家”文化。这里,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亦师亦友。老师关心学生的成长,注意聆听同学们的心声,不让任何一个同学脱离大集体,力求兼顾到每一个人,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俄语家”既温馨和谐,又充满朝气、锐意进取。

“俄语家”的每位成员对俄语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而走出“俄语家”的校友也怀抱回馈母校之心。2007年,校友杨旭明和沈维军解囊50万元,设立了外语学院第一个教育基金“白桦林思源基金”;2008年,杨旭明捐款10万美元(约71万元),为学院设立了“中亿助学基金”;20134月,又有6位校友共同出资85万元注入外语学院教育基金;20174月,俄语专业校友捐赠180万元,发起成立了浙江大学求是人文发展基金。俄语专业校友设立的基金不仅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为俄语专业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强有力的奖励和资助。

 

俄语专业最吸引我的——

是缘是情是童真,还是意外;

有泪有错有付出,还有忍耐。

如果说最初选择俄语,是因为她本身的美,那么在学习俄语的两年多时间里,俄语对我的意义就逐渐明朗丰满起来:是自己练习变位变格、看起来差不多又差很多的单词时抓耳挠腮的样子;是被这个横跨欧亚大陆国家绝美自然、人文风光陶醉的样子;是想到各个伟大的“斯基”和普京男神崇拜的样子;是我们这亲如一家的小集体在俄语所乐呵呵吃盒饭的样子。

我才知道无论我在哪里,俄语不仅仅是吸引我,她已经是我的一部分。

——2013级本科生  林语涵

在我看来,一位优秀的学者和导师,是可以在他人一生中的某一阶段充当“引路人”的角色的。我的导师就是我20岁出头的年纪里,遇上的难能可贵的一位引路人。在俄语学科,导师们不仅和我们分享自己学术道路上的经验和乐趣,指点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更致力于为每位同学打开一扇又一扇窗,将快乐和幸福带给大家。

——2010级本科生(2014级研究生)  李培

当我第一次踏进这所中国南方第一学府时,我从没想过她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成为我日夜怀念的对象。浙江大学赋予我的太多太多,以至研究生开学两个月来,我每天都会不停止地想念这所学校,想念她所带给我的一切……

作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毕业的学生,我在修习俄语专业的同时还选择了法学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并被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法律硕士学位。四年来,浙大俄语专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学习,更多的则是丰满了整个人的厚度:这里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在高质量小班教学的同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到俄罗斯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乃至毕业继续深造;这里有真正如慈母般的导师,在你彷徨无措时给你引航向上的引导,无条件地支持你去做所有你想做的、喜欢做的事,并真正将你当作自己的儿女一般,希望你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领域;这里有遍布五湖四海的师兄师姐,在你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跋山涉水为你带来温暖和帮助;这里还有陪你一起学、一起疯、一起闹的兄弟姐妹,即使以后天各一方仍初心不忘……所有的这一切只因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浙江大学俄语专业学生”。浙大俄语专业就像是我们在大学里找到的家,四年朝夕相伴已将烙印永存,从此她便融入血液。

——2009级本科生  丁泓序

每当我沉醉于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每当我徜徉在叶赛宁的诗意空间,每当我与俄罗斯的伙伴们快乐互动,我总是心存感念,感念于此生与俄语结缘,感念于多年前在西子湖畔与俄语的那场美丽相遇。

刚开始学习俄语的那段日子漫长而又纠结。不寻常的发音、复杂的语法还有前途未卜的隐忧,总让人轻易就产生退缩的想法。是浙大俄语专业老师们的温暖鼓励与循循善诱,让我们逐渐感知俄语的美妙,让我们不断坚定对未来的信心。不知不觉中,我们爱上了这门语言,也爱上了可敬可亲的老师们。治学严谨、为人谦和,是浙大俄语专业老师的标签。他们对事业全情投入,他们对学生亦师亦友。在他们的培养下,我们掌握了俄语这门利器,也拥有了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毕业多年,尽管我们的工作与俄语或远或近,但大学四年的所学所悟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以身为浙大俄语人而自豪,我们为与俄语结缘的青春而骄傲。

今天,俄语专业的学生拥有更为光明的未来。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将为我国发展及与俄语国家的关系带来新的机遇。俄语人才必将大有可为。愿有更多的学弟学妹与浙大俄语结缘。有了优秀的你们,浙大俄语专业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996级本科生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