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建筑学
专业导游:吴越教授 陈翔副教授 王卡副教授
选择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的N个理由
领先的培养目标: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以“全面养成”为核心理念,以“国际化、跨学科、实战对接”为核心路径,理工艺文兼修,通跨专博并重。深耕多样性,厚植创新力,为未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复合型卓越人才和领导者。
优秀的国际化水平:近5年,开设20余门全英文课程,举办数十次短期国际Workshop工作营;本科生可以进行为期半年以上赴海外“浸润式”访学。形成100%全覆盖的国际化培养模式。近年来,建筑学系毕业生被哈佛大学录取23人,其他国际高水平大学录取约300名。
卓越的学科地位:1996年首批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本科+硕士),2004 年专业评估首批获评A级(优秀)并保持历次专业评估“优秀级”;2012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学位点国际评估获“high pass”高分通过;2017年学科评估并列全国第六;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筑学专业在QS世界大学排名稳步在第51~100名,2023年更跃升至第49名。其中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雇主声誉”指标,2020年全球第33、全国第2;2021年全球第12、全国第1;2023年全球第16,且再次位居全国第1。
Q1: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建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赖以依存的物质空间载体。建筑学专业综合了工程技术、设计、艺术、人文、社科等多元化知识体系——需学习工程技术领域的力学、结构、材料、物理、设备等基础知识;需学习空间设计领域的形式秩序、场所环境、视觉尺度、功能架构、空间建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知识;需关注地域特征、历史文脉、建筑理论、社会批评、艺术感受、人居心理等综合因素;需具备观察、研究、策划、评估、表达、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同时鼓励在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零碳建筑、历史遗产等创新性领域做探索性学习。
对建筑的理解与认识应该是有梯度的,在底层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问题;往上第二层级可能是环境改善的问题;到了第三层级、第四层级则是环境舒适度、空间品质的问题;接着再往上,应该是个人情感的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建筑师,首要任务便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建筑空间,但不同的建筑师可能从不同的层面介入,有些从底层介入,抓住最重要的因素。有些可能从中间介入,有些则可能从最高处介入,当然其中也还有委托方的意图、使用者的需求、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并非完全以建筑师的意志为转移。
Q2:建筑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核心课程有: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贯穿5年)、建筑营造基础、数字化设计与机器人建造、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其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采用“3+1+1”的基本架构,前三个学年以较为理性的工学院体系为核心理念进行基础设计技能训练,培养专业素养;第四学年强调“建筑+X”方式的跨学科教学,设置开放多元的专题方向,包括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数字化设计与机器人建造、城市设计与大数据、乡村人居与地域建筑等方向,强调跨学科、研究型;第五学年的焦点是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实战型要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Q3: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如果说工科注重学生的逻辑表达与理性思维,文科注重学生的文思智慧与社会协调,那么建筑学需要的是建立在良好逻辑理性思维之上的直觉感悟能力、对形态的发散想象与对空间的激情创造。本专业旨在让学生具有整合的思维理念和开放的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与协调合作的能力。
Q4:建筑学专业有哪些对外交流项目?
建筑学专业的国际化教学项目是一大特色,本专业持续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开展联合教学。近5年,开设20余门全英文课程,每年开设多个短期国际Workshop工作营,本科生可以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赴海外“浸润式”访学,形成100%全覆盖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此外,本专业学生还可自主申请浙大官方合作国外大学互认学分交流课程项目。
Q5:建筑学专业的深造与就业前景怎样?
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每年有30%~50%进入国际名校继续深造;约30%保送或考取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余进入建筑设计院从事专业设计、建设行业管理部门从事设计管理、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运营管理等。由于浙大建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多元性、广谱性,部分毕业生会进入前沿的人机互动、人工智能、绿色生态等领域攻读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则投身新媒体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并取得斐然的成绩。
建筑学专业最吸引我的——
世界无限,未来无限,浙大建筑倾力培育具有创新力的多适应性人才,助力同学们在未来成为建筑领域或超越建筑之外的领导人才。不做速生的花草,立志成就参天大树。从这里开始同学们要走一条很长的路,以勇毅、耐力,去收获持续一生的热忱、素养和喜悦。
——1982级学长 吴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建筑学专业既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涉猎绘画、音乐、历史等艺术领域。毕业后不仅可以成为建筑师,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作品造福百姓,而且宝贵的设计思维训练、设计过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磨炼,与各类业主沟通交往中的资源累积和岁月相关,愈久弥香。同时更有助于我们跨界融合成为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城市管理者,甚至虚拟世界元宇宙的设计、智慧城市大脑的设计也会离不开建筑师。
未来的职场竞争是人与智能机器的角逐。专业的选择就是职场生命投资的效益体现。如果你选择让自己具备可持续竞争力,就来学建筑吧!
但请记住,这份选择需要你的坚守,和对生命最深沉的爱!
——1985级学长 叶青(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改革开放40年40人,住建部科技委专家)
设计是人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的总和。建筑类学科,兼具科学、艺术、人文与工程学的属性,是设计学科中最为首要、综合并具创意性的一类。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人,具备宏观的决策视野、均衡的能力素养和旺盛鲜活的创造力。三十年前在浙大接受的专业启蒙和学术滋养,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源泉与召唤。
——1987级学长 张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为何选择建筑学?当初选专业的时候被问过很多次,到现在我依然坚定当初的选择。首先,在于其本身的魅力,将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可观可触的现实,从idea变成平面立面图或是虚拟现实的渲染图,变成手工模型,乃至日后变成实地落成的建筑,每一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都是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掌握各种博杂的知识,还有软件和各种技术,不论是建筑理论,还是其中外历史,或是力学与结构;从基本的绘画绘图,到建模建造,有纸上的素描水彩,也有电脑中的参数化模型,还有现实中的机械臂建造。建筑学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它将改变你,让你变得全能;也会让你找到你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选择建筑学,意味着无数的可能与无限的精彩,如果你有一颗愿意表现的心,就做出这个决定。
——2015级本科生 徐致远
我是一个很“Drama”的人,害怕无聊,喜欢刺激,我觉得建筑最吸引我的就是她的“Drama”。做设计就像导演一场戏,建筑是演员,图纸像成片。首先我要憧憬这栋建筑的社会意义、人文关怀价值,这就像在为我的建筑写剧本;然后我开始思考建筑的外形、功能,这就像在选角,建模的过程仿佛在给这些演员化妆、穿衣服,出图就像在剪片子;最后评图就像电影节,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或许我的作品会大受好评,也或许不会被认可,收视惨淡。不管怎样,设计的过程都是一段特别的经历。
同时,作为一名建筑生,我的生活也如戏剧一般有趣,感谢建筑学提供专业教室这样一个美妙的场所。在这里我建立了一个“Drama柱网互助群”,我和我的戏精朋友们每天一边画图一边探索一些“Drama”的生活方式。在群里,我们不仅在学习上互帮互助,还会分享一些柱网内的表情包、网上的段子等,我们也会举办柱网生日会和柱网年会,借着各种由头穿着漂亮衣服去探店拍照。在建筑学专教有各种各样的柱网,每个柱网都有自己的特色(学习、插花、电竞、足球、看剧等等)。相信你一定可以在这里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2018级本科生 刘佳琪
建筑学的魅力对我来说从来都是全面的,它复杂、多元,精密且严谨,洒脱且诗意。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是一群解决问题的人,建筑学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视角,以空间的手段,解决社会的具体需求。它要求我们,以从未停止的想象力,去与时代与社会同频呼吸。成就感、满足感这些都是建筑学能带给我们的,但于我而言同时还有责任感。建筑作为基石支撑社会发展,作为庇护承担生活运作,我认为这是它在刨除艺术光辉后的社会写实,也相信这是督促无数建筑师不断前进成长的动力之一。专教的欢乐、成图的欣喜、头脑风暴的畅快,谈及建筑学,几年的学习在我脑中闪过的片段有太多,难以一言蔽之。我相信,接受建筑学的综合能力培养,即使将来不再从事这个行业,都将持续精彩。
——2019级本科生 王瑞
建筑学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折射了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建筑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敏感地容纳着地板上脚步的节奏,容纳着工作的专注,容纳着睡眠的寂静。建筑学提供了观察这种容器和背景的视角,以与从前十几年教育迥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关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空间。建筑学对思维和能力的重塑,或许会成为我受用一生的重要品质。
——2020级本科生 黄睿琦
我很庆幸当初的决定,选择了浙大,选择了建筑学,选择了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选择了这样一个包容、综合的专业,让我在不断的试错与尝试中,逐渐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说建筑设计是一个激活空间的过程,那么进入建筑学专业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激活个人的过程。建筑学对我影响很大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我们每一个阶段的认知都会在那个阶段的设计实践中找到验证的机会,这种验证式的训练让我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找到设计师介入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机会。你的设计成果就如同雕塑一般,将你某一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凝固下来,当你回顾之前各个阶段的成果时,你能体会到自己认知水平、观念、能力的变化。
——2020级本科生 吕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