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报讯 “我想对老师说的话很多,但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饮水思源,师恩难忘!”获得2009年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的宋翔同学向指导老师余世策博士献上了一束鲜花——浙江大学一年一度的学科竞赛颁奖会近日举行,浙大副校长来茂德教授宣布,他将从校长机动费中拿出23万元,奖励这些热爱学习、勇于创造的学生和悉心教导他们的老师。
浙江大学前不久获得了2010年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并同时荣膺美国运筹与管理科学学会奖,获奖者之一的岳作功同学认为,浙大学子在国际赛事中最根本的竞争力来自学校独树一帜的培养模式。同学们能在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并不全在个人能力,而是指导教师数十年的教学、研究积累和学校将学科竞赛中“问题式学习”的核心与教学工作完美结合的结果。
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凸现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探索本科生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是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十年来,浙大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了以综合性学科竞赛实践基地为大平台,探索学生自主化、研究化学习的培养模式。十余年来,学校投入学科竞赛基地的专项建设经费达1300多万元,每年学校投入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经费150万元。目前已建18个综合性学科竞赛实践基地,18个学科竞赛网站和综合性的“浙江大学本科生创新网”,这些都已经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其中,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三大赛事已从浙大走向全国。
同时,学校积极组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机器人、程序设计、工业设计等四大竞赛,让浙大学子走出国门,融入国际。近十年,浙大学子共获得国际赛事的3项特等奖、92项一等奖。在2009年至 2010学年,浙大学子除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1个特等奖外,还获得10个1等奖。
浙大建工学院三年级学生宋翔和他的两个同学在2009年的全国结构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是浙大学生连续第三次在这个大赛中获一等奖。建工学院为鼓励学生开展“问题式”学习,专门开设了选修课《土木工程自主创新实验》,研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钢筋混凝土实验教学综合加载装置”和“加载与测试综合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在完成一个结构设计的实验中学习。宋翔说,在这次大赛的参赛准备过程中,指导老师余世策博士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从理论计算到制作出第一个模型,再反复修正,老师指导他们经历了从设计到制作、试验、修正、再实验的整个完整的工程流程。宋翔在大三之前就已经参加过多项学校的研究式学习项目。他说,参加竞赛不是偶然,而竞赛,为像他这样有准备的同学提供了实践设想的机会和平台。
不论是创业教育还是工程教育,或是基础学科的研究学习,“问题式”学习和“问题式”教学,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的主流。学校鼓励高年级本科学生积极参加到教授们的科研中去,全校已开设的实践类和研讨类课程100多门;已经延续了10年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每年都有超过年级学生数年50%的学生参加。学校为此向每个获得立项的学生项目团队提供600元至1000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同时,杨启帆、熊蓉、陈越、顾大强、余世策……一批悉心指导学生学科创新实验的老师们都有一大批粉丝,他们已成为浙大学生网络论坛上的明星。
转载自:浙江日报 作者: 通讯员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