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艺术与科技
专业导游:艺术与考古学院李承华教授
选择浙江大学艺术与科技专业的理由
(1)随着AI+大设计时代的到来,设计已经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产业体系,新时代的设计亟待构建人文艺术与技术科学之间的有机关系,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设计的需求。浙江大学历来注重于建立“设计艺术与人文知识体系”+“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的综合交叉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强大的综合学科优势为“艺术与科技”专业提供良好的支撑,也将为选择“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同学提供展开设计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高水准平台。
(2)艺术和科技专业旨在打通科学、设计、艺术三者之间的关联,加强传统设计的技术性变革,强化创新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通关系。坚持“艺术与科技交融,传统与现代共振”,立足宏拓国际视野,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依托艺术与考古学院在艺术理论、美术学、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厚积累,结合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数字人文、古代绘画色彩复原、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等领域开拓创新。设置专业工作(实验)室,进行学科交叉的联合项目制研究,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将通过主修+辅修的工作(实验)室学习方式,深入进行整体设计训练,了解设计交叉研究的工作方法,掌握设计服务背后的技术手段,提出设计解决方案,关注技术进步和美感价值创造。2023年“艺术与科技”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2025“软科”专业排名“A+”(前2%);2024年“设计艺术基层教学组织”获评“浙江大学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Q1: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艺术与科技专业提倡宽基础的交叉知识结构,并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趋势,要求学生能够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发挥更大的设计价值。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将围绕信息与交互设计、媒介与艺术设计进行专业交叉训练,在视觉传达、数字交互、综合艺术基础之上融汇并强化在设计心理学、信息设计技术与方法、现代空间展示技术、设计社会学、智能设计方法、创新设计思维与认知等方向的研究与探索,也将深入服务国家与地方战略、服务经济发展。
关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各种静态与动态界面设计,以跨学科方式和大设计视野,一方面从传统平面设计和版式设计中汲取基本理念和技能,另一方面以信息数据、用户界面、交互反馈、可视化为根本焦点,借助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兼具优秀设计审美与优异用户体验的信息交互设计产品。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氛围中研究和创作数字媒介、艺术装置,聚焦于视觉设计思维和技法在当代富媒体语境中的应用,将传统设计议题如平面、品牌、图形、书籍等提升到新形态、新纬度和新层次。
Q2: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面向数智时代设计学科的发展转向,“艺术与科技”专业始终聚焦前沿技术与视觉表达的深度对话中,鼓励学生打破既有边界与学科壁垒,在跨学科语境下重构设计语言与方法,探索更具融合性与前瞻性的创新路径。专业实行学术理论和设计实践并行的教育模式,以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并重的理念,倡导艺术与科技的深层结合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会贯通,培养具有较为宽广的艺术与科学交叉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和持续创新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团队合作理念和优秀人格特征,并对设计有敏锐感悟力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能在政府机构、学校、设计院所、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及管理工作。
Q3:艺术与科技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艺术与科技专业本科基础模块课程主要有:科学艺术交叉创新、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及设计技法类课程。在专业模块中开设有:信息与交互设计、智能软件设计、数据可视化、用户研究与用户体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策划与方法、创意形态学、动画影像设计、IP开发设计、品牌全案设计与管理等课程。
Q4:学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艺术与科技专业要求我们深入地研究设计、媒体和技术融合的动态领域,学生将通过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理论课程,结合设计项目制驱动的实践课程,培养和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设计能力。因此,学习本专业的学生首先需要保有对设计进行科学研究的高度兴趣和持久、专注的学习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其次,需要理解与认同设计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其融汇艺术与科学、人文与技术、社会和商业的新时代身份属性,并以严谨理性的方式,运用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法指导个人的设计研究与实践;最后,始终以创新精神审视设计,打破传统设计的思维研究范式,保持设计创意创新创造的活力。
Q5:专业有哪些国际化交流项目?
本专业与海外高水平综合院校相关设计专业或专业艺术设计院校建立了较广泛的合作关系,不定期进行师生互访与专业讲座、交流活动,如: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国布朗大学、俄亥俄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等。
Q6:专业的深造与就业前景怎样?
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职范围是文化创意、科技综合、新媒体产业的相关教育、科研机构,或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包括视觉、景观及建筑设计公司、数字媒体、IT公司的品牌传播、空间展示、用户体验与产品开发部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娱乐相关公司、传媒及媒体艺术机构等。专业学生大多数选择读研、保研或继续出国深造,从事相关设计领域或跨学科的深入研修。同时设计艺术系与国内外多家专业机构和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有联合设计实践基地,为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开发资源、创造机会。
艺术与科技专业最吸引我的——
在新版学科目录中,设计学归属于交叉学科门类,逐渐形成了复合交叉的学科体系,“大设计时代”赋予了设计学科更为广阔的涉及面向。随着AI技术、新材料、基因工程、量子技术等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设计、艺术三者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来的结合空间。围绕国家文化强国、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艺术与科技专业将重点塑造新时代设计人才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设计创新三大素质,“创新”这一设计艺术的灵魂将在三者结合过程中展现出无限的可能,在跨越媒介语言与学科边界的创新设计实践中,勾勒出“艺术与科技”交汇之处的丰富图景。
——李承华 教授
融合艺术思维与科技力量碰撞,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本专业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从探索数字绘画,学会用算法重构美学表达,掌握人机交互、用户体验、数据可视化技术,打造有温度的智能产品。最宝贵的收获是培养了跨界思维:艺术教会我们保持对美的敏感和批判性思考,科技则赋予实现创意的工具与方法。学习过程中也不乏挑战,比如要同时保持艺术创作的感性思维和编程开发的理性逻辑。但正是这种张力促使我们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浙大提供的跨学科平台,让我们既能深入专业技术,又能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碰撞创意。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培养了我们面对未知领域的勇气和自信。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交叉地带开创新的可能。
——2021级艺术与科技专业本科生 梁欣屿
本学科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与诸多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等建立深度合作,使我们能参与实际产业项目,将理论用于实践。同时,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模式成效很好,设计学专业学生可跨学科选修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课程,从不同学科汲取养分。这种教育模式极大提升了设计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在这里绝非口号,我们学生既能在实验室进行眼动仪实验,亦能在美学理论课上研读贡布里希的图像学,为设计学注入新活力,助力学生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老师常带我们去乡村田野调研,当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成果被村民使用,看到用可视化数据呈现的农耕文化吸引年轻人回流,它让我们在屏幕与泥土之间找到平衡点,体现了设计学最富生命力的存在形态。
——2022级设计学硕士生 陈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