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时间:2020-05-26
专业名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专业导游: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高长有教授、张兴宏教授
选择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N个理由
学科历史悠久。浙江大学于1958年恢复化学系并设立高分子化学专门化,1961年高分子化学专门化方向成为化学学科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国众多的老一辈高分子科学家如王葆仁院士、冯新德院士、钱人元院士、徐僖院士、杨士林教授、于同隐教授、潘祖仁教授、沈之荃院士和沈家骢院士等均毕业或执教于浙江大学。2007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经60余年发展,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科研实力雄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版的《化学十年:中国与世界》(2012)一书中指出“……在产出规模、影响力、重要成果数排行榜上,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分别位列世界第2、世界第4、世界第14”。
专业实力雄厚。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92年。本专业依托单位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是我国第一个包含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和聚合反应工程专业的理工结合型学系。本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而建,具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高分子材料”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对应的一级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2007年获批成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本专业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中连续五年(2015—2019)蝉联全国第一。
师资力量雄厚。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选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高层次人才占比高达44%。
Q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这个专业是理工结合型专业,是从有机化学中派生出来的,需要化学合成。但高分子合成之后其加工跟一般的无机材料、金属材料不同,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黏弹性。因此高分子涉及合成与加工两方面。
以音箱为例,其转角等地方对材料的要求就很高。从材料的角度来讲,这种地方,我们称之为应力集中——裂开来的地方。鉴于任何液体都有一个黏度,而高分子加工时需弄成熔体状态,其黏度多数时候都很大。让一个黏度很大的液体流到这种转角去,难度很大,一开始通常要给它一个很大的作用力。鉴于高分子是一种长链分子——很多原子串在一起,给高分子一个很大的作用力后,它会像一根线被丢在流动的水中那样被拉长,但此时它处于动力学上的不平衡状态。要回到类似于被丢在地上乱糟糟的团状线团的平衡状态时,高分子就要收缩。在使用过程中,高分子的收缩虽然很慢,肉眼观察不到,但它的收缩会逐步在转角等地产生裂纹,继而开裂。这种过程,一般的材料都不会碰到,但在高分子里就会碰到。
所以高分子内生于化学,表现为材料。
Q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其中,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设立了相应的专业核心实验课程。
Q3: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我们专业需要具有不同才能和创新思维的人。高分子用途广泛,生活中到处有高分子,包括饮用水的水处理、医药中部分口服药品外面那张膜、化妆品中的PEG(聚乙二醇)等。所以不能说学这个专业的学生需具备什么特质或者说哪类学生特别适合学这个专业,我倒觉得更应该是学生在选择高分子后,能够主动去适应这个体系,发挥自身的特点,不断深入,持之以恒。
当然,对高分子专业来讲,它是一个理工科的专业,通常是理科生来学,这样有比较好的基础。
Q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哪些国际化交流项目?
高分子系贯彻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建设。海外交流项目形式多样,逐步形成以暑期科研项目为主,暑期课程项目、短期访学项目、国际夏令营为辅的海外交流体系;海外合作伙伴遍布世界,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与九州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海外交流项目后续成效显著,如参加2018年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院暑期科研项目的同学全数收到芝大研究生录取offer。
Q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深造与就业前景怎样?
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遍及国内外名校、科研机构、知名大中型骨干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如杜邦、陶氏化学、宝洁、中国石化、万华化学、金发科技、一汽大众和微创医疗等,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年份 | 毕业生总数(人) | 就业率 | 国内升学(人) | 出国/出境(人) | 直接工作/创业(人) |
2018届 | 89 | 100% | 42 | 19 | 28 |
2017届 | 79 | 100% | 32 | 17 | 30 |
2016届 | 76 | 100% | 37 | 10 | 29 |
Q6:社会上是否存在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理解误区?
很多人认为高分子材料是不环保的,特别是所谓的“白色污染”,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高分子材料从制造、使用、处置和无害化处理的多环节的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是对环境污染最小和能量消耗最少的材料。国内之所以出现所谓的“白色污染”,是因为人们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理念和垃圾定点处置的习惯。
此外,许多人都认为学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可能对学生身体有所伤害。事实上,本专业是相关学科中危害最小的专业之一。顾名思义,高分子即分子量较大的分子,与一般的小分子相比,其分子量往往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么大的分子量人体的细胞是不能吸收的。因此虽然很多小分子是有生物毒性的,一旦变成高分子就成为无毒材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所用的腈纶,其单体丙烯腈毒性较大,但是聚合后的腈纶能够用来制作衣物。由于高分子研究的往往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如餐具、衣物、包装用品所用材料,同时蛋白质、淀粉、蔗糖、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只要你做实验规范、保护得当,高分子学科是一门非常安全的实验学科。学习和掌握了高分子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成为你事业的方向,还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健康和环保。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最吸引我的——
我当初选择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这个专业,是源于对高分子的不了解。我喜欢化学,但偏偏化学中的高分子充满了神秘感,我很想知道高分子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正如打开了万花筒,高分子原来是如此地丰富多彩!来源于化学的高分子材料,在衣食住行和前沿科技中处处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甚至我们的人体自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高分子组成:DNA、蛋白质、酶、多糖……学习了高分子这个专业,可以做的事情还真是多。如果钟情于高分子科学本身,完全可以钻研高分子化学、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如果你想跨学科成为多面手,那么生命健康、能源环境、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都在等着你。
我是做什么的?我是用高分子材料来实现组织器官的再生、疾病治疗。聚乳酸、水凝胶、纳米材料、干细胞、生长因子、动物实验……挺交叉的吧。我喜欢,我们其他的师生也都喜欢。
——高长有 教授
高分子“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从衣食住行用品到神舟飞船,高分子无处不在。它的迷人之处是千变万化的结构和性能,或柔或刚,或收或张。学习高分子,圆材料的梦。虽然我现在教授“高分子化学(甲)”这门课程,但我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过高分子的课程,凭着热爱,不断自学,算是懂了高分子。我也更爱我从事的高分子合成研究,原因很简单,就是一直期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可用的高分子材料。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浙大高分子一直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开始了二氧化碳塑料的工业化生产。
——张兴宏 教授
我选择高分子专业,是被专业宣讲时听到的一句话打动的,我记得老师说:“高分子具有无限可能”。从一个个简单的小分子,到用各种手段“聚合”之后的高分子,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又跟聚合物链长、结构单元的排列方式以及空间构型等有很大的关系。一点点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出现巨大差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让人忍不住去窥探其中的奥秘。而高分子这门出现只有近百年的学科,即使有些领域尚不完善,但一些较为成熟的材料,例如高分子著名的“三大两小”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材料了。近年来一些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问世,可以带来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性能优势,更有大面积取代传统无机材料的趋势,可见高分子材料在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5级本科生 谢瑞
一开始加入高分子,就是被“聚合文化”所吸引。一个个小分子连接在一起成为高分子,从而展现出完全不同于小分子的性质与功能。在浙大高分子系学生会的时光,更让我享受到与身边的“自由单体”们携手构建成“高分子”的幸福感与成就感——高分子节、高分子系博物馆、“立升杯”化学知识挑战赛、“聚合杯”系列体育赛事、职业规划系列讲座、“少儿图书馆”志愿服务等。每一个链节都在这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的人是交联点,连接起学生会与其他学生组织以及学生会内的不同部门;有的人组成有序而紧密的结晶区,让学生会更有强度、更有力量;有的人有着交替共轭的结构,将电能转换为五彩斑斓的光……也期待有很多的单体聚合到我们的高分子链上,并在这里绽放独一无二的风采!
——2015级本科生 叶星瑶
我当初奔着高分子,是因为被系里的研究工作所吸引,向往在玩儿中创造的科研工作。本以为工科枯燥在所难免,却发现专业课的乐趣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幽默风格,他们的激情总是感染着我们。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聊科研,与老师们的交流都能收益颇丰。
——2015级本科生 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