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德语

专业导游: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李媛教授

 

 

选择浙江大学德语专业的N个理由

选择德语专业有非常多的理由,每位考生心中也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我作为专业导游在这里向各位考生分享我心仪的三个理由。

理由一: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德语国家是世界上极富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国度。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无数哲学家的故乡,更是歌德、席勒、卡夫卡、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等大文豪和音乐家生活过的地方。德意志还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多少年来,德意志这片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沃土孕育出爱因斯坦、普朗克、伦琴等无数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百名来自德国。你难道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理由二: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德语国家工业、经济和教育事业高度发达、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厚。德国历史上曾经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而今天德国是欧盟的火车头,德国人对历史的反思赢得世人尊重,德国的经济奇迹让世人惊叹,德国现代教育为世人开创科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德国制造”成为世人的学习楷模,难道你不想打开德式思维这扇神秘的大门吗?

理由三:德语是打开德意志文化和德语区国家大门的钥匙,全世界有近2亿人使用德语。德国高校还是中国学术大师的摇篮,季羡林、蔡元培、陈寅恪、冯至、林语堂、王淦昌、李国豪等大师年轻时都曾求学德国。德国人的严谨、务实与德语密不可分,歌德和海涅美轮美奂的诗歌离不开优美的德语,德语区国家民众的智慧和素养与德语、和作为现代大学以及职业教育起源国德国的教育体制紧密相关,难道你不想有朝一日去德语区国家享受免费的优质公立高等教育资源,饱览德奥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吗?

Q1:德语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根据学科目录,我们的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德语语言文学,国际上相应的学科一般被称作“German Studies”,因此也可以把它翻译成“德国学”。浙江大学是中国第一个开设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点的“German Studies”专业的高校。也就是说,浙大的德语专业是德语国家的“Germanistik”(日耳曼语言文学)的本土化发展,扎根中国大地。浙大德语专业的特征是研习德国和其他德语国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德语和英语,还要研习德语国家的文化、语言、文学,研习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媒体和当代社会问题,以及它们与中国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学科的定位。

Q2:德语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German Studies”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是基础宽厚、学科交叉和能力导向。本科生一、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把德语学好,把德语国家的国情了解清楚,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工具和方法。到了三、四年级则是培养运用方法和工具的能力,从而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设置了一系列的研讨课和实践课,比如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德语、文本阐释学、西方文论、科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德跨文化研究等,其中,科学研究方法导论被列为省级一流课程;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以德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课程,如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欧盟研究、中德关系研究、中外文化传播等;还有一些与经济生活、中德经济合作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德语,该门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所以,本专业采取的是与学校的大类培养、平台培养、专业培养相吻合的“宽、专、交”的培养模式。

Q3:德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的专业要为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培养人才,这也是我们学科新时代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升软实力,打造软能力,是培养未来德语人才的“密钥”。从长远来看,仅凭一门外语无法承担起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因此,德语专业的学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交叉知识结构的构建,要成为“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新型高端外语人才。

我们的学生首先要学会思考,其次要学会批判、反思、研究,再就是要学会如何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本科三、四年级时,我们会结合教育部设置在我们研究所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带领学生研究一些涉及德国和中德关系的问题,如德国社会制度、德国社会发展、中德文化、中德经济、德国历史发展等。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浙大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第二学位和辅修学位的修读,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去修读国际组织和国际发展、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是理工科类第二专业。浙江大学具有这样的交叉学习环境,给我们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这种综合能力培养注重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而且是针对文化、艺术、历史、社会问题以及国际关系、国际政治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也就是软能力培养,让学生能逐步适应国际社会和国际机构、组织的人才选用标准。我们的专业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在中国全面走上世界舞台的时代,在中国软实力全面提升的时代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学科之一。我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担大纲,挑大梁”的。

此外,我们学科特别强调文化的本体性。我们不是身在德语国家学习德国学,而是在中国,因此我们专业特别注重中华文化的培养。我们的母语是中文,我们的立场是坚守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时期的大学生一定不能忘记自己身上的使命。每一位学习德语专业的同学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华儿女,是中国文化的传人。2015年以来,我们专业还选派本科生、研究生参加 “国际组织精英班”,为中国未来向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输送人才做好准备。至今每年都有学生被外交部录取或赴国际组织实习。

学德语是为了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中华文明传播出去,把中国走向世界的这一副担子接过来。我们的毕业生当中有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有去孔子学院工作的。有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作为国家汉办的海外志愿者,去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被外交部选中,成为未来的外交官;有的学生被国际组织录取为实习生,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中国力量。我们强调的软能力不仅是指能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能力,更是知己知彼的能力。在让我们学生成为“德国通”的同时,更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了解中国的“中国通”。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软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生成知识的能力,才能不断创新。这种感觉在本科四年中可能不会有,因为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灌输很多知识后获得的感觉,而是掌握了很多能力,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一种思维深度、一种知识储备,并在一定的语境下发酵、爆炸,产生巨大的能量。德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Q4:德语专业有哪些国际化交流项目?

本学科还拥有非常优质的国际合作资源,与德语国家多所精英大学具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例如,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德国学生,受中国留学基金委(CSC)的支持,该校每年有10名学习“中国学”的德国学生来我们专业,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此外,我们与慕尼黑大学有“本硕直通车”项目,浙大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赴慕尼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柏林工业大学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根据1985年由路甬祥老校长签订的合作协议,我们与柏林工业大学的硕士双学位合作项目延续至今。另外,我们与哥廷根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基尔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一系列德国高水平大学都有合作。

每一个本科生,只要进入我们专业,就可以保证获得长期或短期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其中一些项目还提供奖学金,在国外交流期间所学课程可以得到浙江大学的学分认可。同时,我们与海外伙伴高校保持频繁的人员流动,每个学期都会有德语国家著名高校的老师到浙大联合授课、举办讲座、从事合作研究。浙江大学有面向外国学生的“中国学”专业,中国和德国的学生常常在一起相处,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德语专业的本科生身边始终有外国同学、外国教师,拥有相互学习、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足不出户也能提升跨文化学习能力。

Q5:德语专业的深造与就业前景怎样?

我校的德语专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浙大文科中特别受欢迎的一个专业。我们是浙江大学最大的小语种专业,目前每年招生在40名左右。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有很好的美誉度和就业前景。去向大概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就业,占1/3左右,基本是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石化、一汽大众、西门子、博世电动等)或政府机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大银行等。

第二类是赴国外继续深造。这类同学占了大多数,他们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到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德语区国家,也有同学选择去英美国家的一流大学深造,如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等,许多同学在硕士阶段修读非外语专业,进行跨学科学习。我们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软能力被世界多所一流高校认可。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本科毕业后去了UCS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国际政治专业,她的教授是克林顿政府的助理国务卿谢淑丽(Susan Shirk),专门研究中国问题。这位教授不仅接收了我们的学生,还为她提供奖学金。

第三类是留在国内继续读研究生。除了非常优秀的同学留在本专业,继续从事德语国家语言、文化、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之外,更多同学凭借辅修专业和交叉知识能力,被保送或考取本校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继续攻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中国学、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的硕士学位。此外,还有同学前往慕尼黑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德国精英大学攻读与德国语言文化相关的硕士学位。

Q6:德语专业的办学水平如何?

德语专业创办于1960年,现拥有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系全国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分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单位,拥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备案)、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

2018年德语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专业评估,评估组专家对浙大德语专业的评价是:

德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创新意识强,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包括德语教学研究成果突出,在我们德语界享有美誉,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尊敬。

德语专业课程设置先进,核心课程和个性课程共同构成先进的教学模块,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符合新时代对外语人才的新需求,可谓走在全国前列。

该专业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能力,在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培养本科生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互传播能力,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蕴含在德语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个方面可以引领外语教学改革的潮流。

浙江大学德语专业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11名,其中包括教授4名(其中德籍1名)、副教授3名、百人计划人才1名、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派驻的长期专家1名和短期德国专家数名。所有教师均有在德国留学和进修的经历,2/3的教师拥有海外博士学位。

 

 

德语专业最吸引我的——

 

全球视野,文化智力为我开启了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大门

德语专业注重培养全球视野与开拓创新的理念和能力、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出色的语言能力,以及独立面对困难与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四年的学习,我逐渐培养了国际开放意识,学会时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理念。德语专业组织学生多次参观杭州的德国跨国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这些经历对于我现今的工作影响颇深,让我对世界性企业,特别是德国公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国际一流企业的管理及运作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单位也都是世界500强的企业。

——张如锋

(曾任职500强企业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产品经理,现就职于500强企业)

 

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我在完全陌生的领域也能快速入门

在本科学习阶段,我们的专业一直强调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开阔眼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知识的更新和环境的变化。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励,使我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德国留学阶段,我攻读了传媒学硕士学位,其间在德国奔驰公司完成了实习,毕业后到德国西门子公司从事工业软件本土化工作。无论是新专业,还是新行业,甚至完全陌生的领域,我都能够很快入门,掌握方法,理解原理,这都得益于在本科阶段所培养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徐蕾

(毕业后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在德国波恩就职500强企业——西门子公司,担任工业部软件系统管理师)

 

德语和德国——一本厚厚的书

在这里,我学习德语,同时也学习由这种语言所衍生出的文化,由这种文化所衍生出的德国社会、德国政治、德国历史。在这里,我有机会赴德国大学学习,亲身感受“德国”这两个字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在浙大与来自德国的老师、学生面对面交流。在这里,我可以通过授课式的学习,从在各个领域具有深入研究的老师那里获得知识,也可以通过自主研讨式的学习,自己寻找答案,获取信息。一种语言只是一张薄薄的纸,而在这里我得到了厚厚的一本书。

——陈昳舟

(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职浙江大学)

 

它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从变革中获得热情,同时把热情融入手中之事

浙大德语专业有很好的老师。我们班每个同学的个性是那么不一样,但在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老师们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包容,更多的还有记挂和担忧,保证我们行驶在各自的轨道上,而不会偏离航线。

德语教学上更注重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国际广播电台除了有中国同事还有很多外籍员工,其中一些与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对异文化的理解是快乐交谈的基础,而不理解的部分则提供了探讨的可能性,并加深了各自对本国文化的理解。

国际广播电台正处于一个向全媒体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人的综合素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德国学的学习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从变革中获得热情,同时把热情融入手中之事。

——武诗韵(现就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这里是我科研之路的起点

通常德语专业的同学本科期间都有机会到德国交流学习半年,我当时选择了柏林洪堡大学。德国学研究所的老师们积极鼓励我们出国交流时带着科研课题出去,以便合理地规划自己半年的交流生活,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大部分德文资料都是在柏林交流学习时,在导师指导下,通过与洪堡大学教授交流、向当地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采访积累获得的。这样的经历让我在国外交流的半年里不仅提高了语言沟通能力,也学会了如何独立地、科学地进行一项研究。

——赵静

(浙大与柏林工业大学硕士双学位生,现为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研究生)

 

多维的视野,先进的理念,促成跨专业转型

在学期间,我曾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而出于对德国文化和学习氛围的喜爱,我利用一年后的暑期又赴德国基尔大学参加国际夏令营。这些经历让我开拓了眼界,锻炼了意志,更让我在欧洲的多元中感受到文化的碰撞。

——倪镘鈺

(毕业后赴德国曼海姆大学攻读企业管理硕士,现任职德国慕尼黑亚马逊公司)

 

深度国际化的平台为我提供了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

我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严谨的德语语言,更是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除了德语课堂、出国交流、企业或机构培训基地等,德语所还为我们提供了接触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结合个人兴趣点寻找到未来的工作方向。在为搭建工商界沟通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平台上,德语所的学习经验令我获益匪浅、充满信心。

——孙珺

(本科毕业后保送浙江大学德语专业研究生,修读浙大柏林工业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现任中国国际商会合作发展部项目经理)

 

它犀利了我的思维,宽阔了我的胸怀,把我带上学贯中西的征途

在浙大德国学研究所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知识的学习,它更启蒙了我批判科学的思维意识。这里多元的学习平台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户,让我看到了中德文化的多样性,触碰到语言文学的魅力,练就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得益于浙大德国学研究所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合作,我有幸留学德国。在浙大的学习拓展了我的视野,犀利了我的思维,也宽阔了我的胸怀,为我开启了格物致知的人生,把我带上学贯中西的征途,使我一生受益。

——徐爱真

(毕业后赴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现任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德语中心常务主任)